(作者:周旭勇 来源:学习时报)
“化境”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境界说。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翻译理论中提出了“化境说”:化既是“化境”,也是“原作的‘投胎转世’,躯壳换了一个,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”。领导干部学理论也应入“化境”。
领导干部学理论的目的全部在于运用,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。不能简单地用“博”的范围、“专”的深度来衡量领导干部学理论的成效。关键在于“用”的程度,在于能否入“化境”。入“化境”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;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,是知与行的合一;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、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。入“化境”既要化入脑中,形成思维,又要化入实践,付诸行动,还要相互促进、相互提高,实现认识的“两次飞跃”。
入“化境”应从研读经典原著开始
入“化境”,首先要“入境”,然后才能“化”。研读原著是领导干部学理论“入境”的必经步骤。经典是经过时间、实践检验的思想宝库、精神源头。研读经典原著的启示和感受,远非阅读介绍性文章的效果所能比拟。读原著,要端正态度、心存敬畏,潜心研究,体会其跨越时空的智慧成果,把握其“原汁原味”的思想精髓;要静得下心,吃得辛苦,忍得寂寞,不达目的,决不收兵;要虚怀若谷,放开胸襟,忌先入为主,更忌断章取义地到经典中为自己的想法找依据、做旁证;要反复体会,不断深化,取得“真经”,实现“真信、真学、真用”。
入“化境”应从系统领会着手
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,贵在把握体系,融会贯通。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,互为条件,密不可分。领导干部学理论首先应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,把握理论框架和体系、了解全貌,从整体上心中有数、了然于胸。然后再有所侧重,深入到特定领域,进行具体的研究和领会。应克服“发现了一块砖就以为找到了整个大厦”的浮躁心理,在整体系统思维指导下,找到每个“单元”、每块“砖”在大厦中的具体位置。既要“走得进”,也要“出得来”,还要“用的活”。系统而不是零散地、熟练而不是生硬地、灵活而不是教条地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,增强改造主观世界、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水平。
入“化境”应注重方法论研究
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。领导干部学理论,不仅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头脑,更要在方法论的指导下推动工作,解决问题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,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。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,具体地把所学理论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,是领导干部学习能力的体现,也是是否入“化境”的标志。要克服理论学习中“重理论武装、轻方法指导”的倾向。既要学习、掌握基本概念和体系,弄清楚内部逻辑性,更要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一切从实际出发,实事求是,立足本地本单位的具体情况,处理好共性和个性、局部和全局、眼前和长远、重点和一般的关系,完善思路,强化措施,狠抓落实。以“常学常新”推动实际工作的开拓创新。
入“化境”应始终立足实践
领导干部是学习者,更是实践者。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,通过实践检验所学、深化认识,实现学中干、干中学、干学相长,是入“化境”的基础。学习是“化”的前提,实践是“化”的归宿。只有始终立足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,才能有所悟、有所得、有所用,才能发挥出思想武器的强大作用。认识和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,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。不能简单地把认识活动和具体实践等同于“做学问”和“做具体事”,人为割裂学习与实践的关系。事实证明,离开实践基础谈理论,容易陷入“本本主义”;离开理论指导闷头实践,容易产生“经验主义”。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活动,才能结出智慧的果实。
入“化境”应做到理论宣讲通俗化
领导干部既是理论的学习者、实践者,又是理论的宣讲者。通过理论宣传发动说服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、凝聚力量,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。许多领导干部工作在基层一线,面对广大干部群众,“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大白话、深入浅出地把大道理讲通讲透”是检验理论学习是否“入化境”的另一项重要指标。领导干部学理论要能“钻得进,走得出”,还要能“想明白,讲清楚”,善于运用大众化、通俗化的话语体系,让理论走出抽象的殿堂、学校的大门,深入厂矿车间、田间地头,使广大人民群众明白我们想说什么、想干什么,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,实现“理论一经掌握群众,也能变成物质力量”。还要借助新的传媒手段,注意运用社会热词、网络语言进行宣讲阐释,赋予理论宣传新的内容和形式。
(作者系新疆塔城地委委员、行署常务副专员)